距离上次发布 RocketMQ 的博文已经有六个月的时间了,中间从有开始想写源码的念头,动手到现在断断续续的写完花了也有三个多月时间,具体为啥会写那么久,主要是因为,最终 RocketMQ 被我放弃,更改使用 RabbitMq了
为啥放弃 RocketMQ ? 我稍微吐槽一下好了 ╮(╯_╰)╭
最开始决定使用 RocketMQ 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:
为啥最终放弃了呢 ╮(╯▽╰)╭ 且不说它还有开源版和商业版之分,这边以开源版为例。
因为,项目都更新到 4.7.1 了(现在已经是4.8.0),然而官方的文档写的真的是…无力吐槽了…((/- -)/,就跟没人维护一样,撰写的版本还是 4.3.0的
我也是看着看着觉得不对劲,最终才发现这个问题!!!
还有一些 " 小 " 问题 …( _ _)ノ|壁
比如:
微服务都以 spring boot 为驱动,目的是为了简化配置快速开发,RocketMQ 自然也有 对应的 spring Boot 包,但是!里面对应依赖的springBoot的版本都偏低,所以,还需要自己排除相对应依赖。
<groupId>org.apache.rocketmq</groupId>
<artifactId>rocketmq-spring-boot-starter</artifactId>
<version>2.1.1</version>
里面对应依赖springBoot版本是2.0.5,所以需要排除自己加上新的版本依赖。
<exclusions>
<exclusion>
<groupId>org.springframework.boot</groupId>
<artifactId>spring-boot-starter</artifactId>
</exclusion>
<exclusion>
<groupId>org.springframework</groupId>
<artifactId>spring-core</artifactId>
</exclusion>
<exclusion>
<groupId>org.springframework</groupId>
<artifactId>spring-webmvc</artifactId>
</exclusion>
</exclusions>
再比如:
spring 社区对所有MQ进行了高度的抽象,推出了一个统一的消息驱动框架,目的是为了调用的时候不同太关注于技术,只需要关注于业务逻辑,那么MQ是使用哪一种就对业务没有任何影响,以下就是官方链接。
https://spring.io/projects/spring-cloud-stream
天啊,竟然有那么好的东西!何愁项目延期!!何愁大局不稳!!何愁江山不定!!!
刚想拿过来用,发现!!!!!
官方目前只封装了kafka、kafka Stream、RabbitMQ的具体依赖。其它是需要厂家自己去维护的,然而,这群阿里的大神,貌似目前看来,并不热衷于维护它,包括文档也是,都是十分陈旧的!!!!
目前 rocketMq stream 最新版本是 2.2.5
<groupId>com.alibaba.cloud</groupId>
<artifactId>spring-cloud-starter-stream-rocketmq</artifactId>
<version>2.2.5.RELEASE</version>
但是它依赖的rocketmq-client版本还是4.4.0
不得不说,版本迭代还是很快的,但是你也不能改动那么大啊,新版本对比旧版本源代码变了许多,有点 看IE的感觉!!!
由于官方文档写的不好,版本又旧,社区又不算太活跃,所以只能自己去看源代码,但是!!!!天啊 ,注释呢!!!不写注释你不是耍流氓吗,瞧瞧spring源码虽然也没怎么看懂,但是人家注释还是有的!!!
由于以上总总原因,开发成本略高,项目又紧,迫不得已,改用 RabbitMQ进行开发。
当初刚开始编写RocketMQ系列的时候,最新的代码是4.71,但是最近新版本是4.8.0,由于博主之前都以4.7.1作为研究,所以本篇博文以4.7.1进行讲解。
官方网址以及下载安装前面的博文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,所以这边仅仅附上4.7.1的源码下载连接。
https://www.apache.org/dyn/closer.cgi?path=rocketmq/4.7.1/rocketmq-all-4.7.1-source-release.zip
以下对于源码的理解是基于官方文档案例以一些参考资料,若有理解错的地方欢迎大家指出来。
先附上一张大致讲解图(感觉不是很好看,可是我的美术造诣也就这水平了 ( ̄_, ̄ ) )
代码详解
NameServer 的启动是通过 NamesrvStartup 的 main 方法进行启动,而 main 方法主要做了两件事
那么接下来就进行跟踪分析。
首先看一下创建NamesrvController做了什么事?
其中缓存信息registerConfig具体操作如下:
Controller中的configuration是在new的时候,在构造器中生成,其中的allConfigs也是创建的时候生成。
创建 NamesrvController 就如上所示,那么接下来看start操作。
总共做了两件事,第一件初始化参数,第二件声明关闭事件,关闭的时候会关闭定时任务和线程池等,所以关闭的时候用它的 showdown 会比 kil l-9 优雅
接下来关注初始化事件。
初始化事件做的事情不多,其中移除不存活的Broker还有点意思,其它就没什么了(那个博主没看懂的除外)
至此,NameServer 的 启动编写完毕
继续附上一张大大大图
代码详解:
Broker 的启动也是根据 BrokerStartup 的 main 方法进行,主要做了两件事:
先看一下 BrokerController 创建的时候做了什么事
这边和 NameServer 有一点最大的差别,它多了一种配置 NettyClientConfig ,之所以会多了一个配置,是因为在使用事务消息模式的时候,他事可以当做客户端的。
这边倒是没有什么好关注的,主要看看初始化时候做了什么事
看一下加载磁盘数据做了什么?
我们接着往下看
但是还是有一个定时器是可以研究一下的,就是那个可以写sql的过滤 tag
既然这边有个定时器,持久化filter,那么就代表 filter 是在Broker中进行的,所以它的效率才会那么高!!!
注册是在创建完Controller后的启动中进行的
整个start就做了这一件核心事
先看找寻Broker的代码
当循环完所有的Broker,逐一进行判断后,在调用后面 doRegisterBrokerAll 进行注册(中间找的代码看不懂!!!)
到此,关于 Broker 启动,博主能看懂的都描述完毕。
生产者的代码主要包含两个部分,一个是启动,一个是发送消息
老规矩,先上图:
先说说启动干了啥:
皮一下,很开心 <( ̄︶ ̄)>
这里是各种组件的初始化,底层运用到相当多的netty的相关知识,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看。
核心的关键步骤就以上三点。
先看如何获取到消息队列:
接着再看如何发送消息:
从NameServer 找寻 Broker地址,是更新缓存再从缓存中获取
在发送Netty请求时,实际上是指定的MessageQueue,而不是Topic。Topic只是用来找 MessageQueue 。
消费者也是两部分,一部分启动,然后启动时运行组件进行数据的消费,散乱东西有点多,图不好画,那我就简单画??ヾ(≧∇≦/*)ゝ
客户端是否顺序消费就在于此实例化。
启动的核心代码中,初始化了许多的组件,但是与我们使用关联性比较高的是负载均衡和具体的消息获取。
先看一下消息获取的源码
这里面有两点可以了解的
第一点是选择消费实例,这里的实例实在之前 注册本地消费者的时候 ,写入与缓存
缓存已写入,所以启动的时候就可以获取得到:
第二点就是,虽然我们使用的是推的模式进行数据的获取和消费,但是最终还是用拉的模式进行处理。
接下来继续看拉取的流程
这边也有两点可以讲解
第一是 拉取消息的回调方法
第二是拉取消息的具体方式
但是由于拉取消息后才会进入回调,一些参数配也有影响,比如,defaultMQPushConsumer.getPullBatchSize(),就是拉取的数量,回调会用到,所以先看第二种。
以上就是拉取消息,那么最后再观察下 如何处理消费 pullCallback !
PullCallback 最终是调用 onSuccess方法,而里面我认为最核心的是
消息的处理有两种,一种是并发,一种是顺序:
并发
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ps(这里是半懵半猜的,有看懂的可以提醒一下博主)
defaultMQPushConsumer.getConsumeMessageBatchMaxSize()
是判断批量的数量大小,但是默认 是一条,网络上却有的资料是说 32,跟进去却没有发现哪里有进行数值的修改,只在上一步拉取的时候有设置32的拉取数量,姑且只能猜测是这个数值在其它封装的地方有进行默认数值的更改。
顺序:
这个还是有点意思的。毕竟多个 MessageQueue 获取消息怎么才能顺序
ConsumeRequest 中
然而他是拿到一个锁一个 ㄟ( ▔, ▔ )ㄏ。
至于负载均衡模式是哪里来的,在我们最开始创建实例的时候们就有一个默认模式的设置
怎么说呢,一把辛酸泪吧,哪个项目不是资源少时间紧,如果用一个组件还要花相当的精力去研究,除非甲方仁慈公司宽容,不然还是放弃吧。
真的要用 RocketMQ 的话,那就用商业版吧(我觉得这个开源版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用商业版!!!)
版权说明 : 本文为转载文章,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申明
原文链接 : https://blog.csdn.net/qq_29064815/article/details/113587823
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