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bileOne: 移动端仅需1ms的高性能骨干

x33g5p2x  于2022-06-29 转载在 其他  
字(1.8k)|赞(0)|评价(0)|浏览(663)

开源地址:

GitHub - shoutOutYangJie/MobileOne: An Improved One millisecond Mobile Backbone 

1060显卡上,224*224,cpu上10ms,gpu上3ms。

测试代码:
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    model = make_mobileone_s0().cuda(0)

    model.eval()

    data = torch.rand(1, 3, 224, 224).cuda(0)
    for i in range(10):
        start = time.time()
        out = model(data)
        print('time', time.time() - start, out.size())

MobileOne(≈MobileNetV1+RepVGG+训练Trick)是由Apple公司提出的一种基于iPhone12优化的超轻量型架构,在ImageNet数据集上以<1ms的速度取得了75.9%的Top1精度

为更好的分析高效率网络的瓶颈所在,作者以iPhone12平台为基准,从不同维度进行了"瓶颈"分析,见上图。从中可以看到:

  • 具有高参数量的模型也可以拥有低延迟,比如ShuffleNetV2;
  • 具有高FLOPs的模型也可以拥有低延迟,比如MobileNetV1和ShuffleNetV2;

上表从SRCC角度进行了分析,可以看到:

  • 在移动端,延迟与FLOPs和参数量的相关性较弱;
  • 在PC-CPU端,该相关性进一步弱化。

具体方案

基于上述洞察,作者从先两个主要效率"瓶颈"维度上进行了对比,然后对性能"瓶颈"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方案。

  • Activation Functions:上表对比了不同激活函数对于延迟的影响,可以看到:尽管具有相同的架构,但不同激活函数导致的延迟差异极大。本文默认选择ReLU激活函数。

  • Architectural Block:上表对影响延迟的两个主要因素(访存消耗与计算并行度)进行了分析,见上表,可以看到:当采用单分支结构时,模型具有更快的速度。此外,为改善效率,作者在大模型配置方面有限的实用了SE模块。

基于上述分析,MobileOne的核心模块基于MobileNetV1而设计,同时吸收了重参数思想,得到上图所示的结构。注:这里的重参数机制还存在一个超参k用于控制重参数分支的数量(实验表明:对于小模型来说,该变种收益更大)。

在Model Scaling方面类似MobileNetV2,上表给出了MobileOne不同配置的参数信息。

在训练优化方面,小模型需要更少的正则,因此作者提出了Annealing的正则调整机制(可带来0.5%指标提升);此外,作者还引入渐进式学习机制(可带来0.4%指标提升);最后,作者还采用EMA机制,最终MobileOne-S2模型达到了77.4%的指标。

实验结果

上表给出了ImageNet数据集上不同轻量型方案的性能与效率对比,可以看到:

  • 哪怕最轻量的Transformer也需要至少4ms,而MobileOne-S4仅需1.86ms即可达到79.4%的精度
  • 相比EfficientNet-B0,MobileOne-S3不仅具有指标高1%,同时具有更快的推理速度
  • 相比其他方案,在PC-CPU端,MobileOne仍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

上表为MS-COCO检测、VOC分割以及ADE20K分割任务上的性能对比,很明显:

  • 在MC-COCO任务上,MobileOne-S4比MNASNet指标高27.8%,比MobileViT高6.1%;
  • 在VOC分割任务上,所提方案比MobileViT高1.3%,比MobileNetV2高5.8%;
  • 在ADE20K任务上,所提最佳方案比MobileNetV2高12%,而MobileOne-S1仍比MobileNetV2高2.9%。

在文章最后,作者俏皮的提了一句:"Although, our models are state-of-the art within the regime of efficient architectures, the accuracy lags large models ConvNeXt and Swin Transformer"。笔者想说的是:看上图。

相关文章